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2023年第3期 总第232期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目 录 2023年 · 第3期
专题策划
现代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8 鲁迅的戏剧之缘与其小说的话剧改编宋宝珍23 话剧《咸亨酒店》:过滤、重组与编码的复合式改编毛夫国32 重读与重构:谈老舍小说的话剧改编刘 婧41 数字媒体视野下戏剧的试演、沉浸与缝隙——从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讲起幸 洁
专 稿
53 京味、京情、京风及其新品质——2012至2022年北京文艺述略
王一川
艺界时评
67 论京剧《壮别》的文本经典性和表演独创性——兼谈其创演始末
张正贵 石善明79 艺术感与真实感的水乳交融——以《何文秀》为例谈尹小芳的表演艺术李声凤89 宋元艺术典范的形成与当代展示:以天津博物馆“再现高峰——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为例张 伟
观察与思考
103 巡天遥看一千河——太空科幻片的太空舱叙事及其空间转向
张 斌 隋雨洋116 “电影解说”短视频的话语结构及受众导向——基于悬疑类“电影解说”短视频账号的实证分析徐海龙
史学与评论
129 作为情感媒介的山水——丰子恺抗战时期风景漫画中的反战与乡愁
庄沐杨142 一场多元现代性的实验——张光宇《西游漫记》的图像范式比较分析宋佳益153 黄尧“牛鼻子”漫画与现代国民形象塑造徐 欢
封面 秦宣夫《高田山色》水彩画
封二 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封三 艺术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封底 王绪远《墨·影》
篇目提要 2023年 · 第3期
现代文学经典的戏剧改编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学作品与戏剧艺术向来关系密切。且不说古希腊的悲剧多源自神话传说,中国话剧在创始时期也曾以改编小说为能事。优秀文学作品成为话剧艺术再创造的重要资源,也成为提升艺术品质的良好起点。改编自优秀文学作品的话剧,成功案例屡见不鲜,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生死场》《四世同堂》《活动变人形》《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推拿》《繁花》《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红高粱家族》,等等。
文学经典的话剧改编,是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它一直在延伸,一直在开拓。作为改编者,应当在做足功课的前提下,深入理解原著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内涵,而不应浅尝辄止,流于浮面,简单照搬。尽管一千个观众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必须是有人物定性和审美认同的哈姆雷特,而绝不会混同于剧中的掘墓人。文学经典的话剧改编,应当遵守博约通取、含英咀华的原则,葆有原作的精华内涵与精粹成分,并且实现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大众的灵魂对话。■鲁迅的戏剧之缘与其小说的话剧改编/宋宝珍
【内容提要】鲁迅与戏剧深有渊源,少年鲁迅曾经饶有兴味地观看社戏,民族民间的戏曲文化对他颇有濡染;青年鲁迅高擎新文化运动的大纛,对于传统戏曲秉持批判态度。考察其文化心理不难发现,他不是从艺术学的角度排斥传统戏曲,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落后国民性中的“看客”心理。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恒久的艺术性、形象的典型性、文本的开放性以及不断被诠释、被改编的艺术空间。本文对经由鲁迅小说改编的话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对《阿Q正传》《无常·女吊》《孔乙己正传》《眉间尺》《铸剑》《故事新编》《人生天地间》《狂人日记》等戏剧文本和舞台呈现加以阐释,进而对其中的创作模式、艺术特点和经验教训等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话剧《咸亨酒店》:过滤、重组与编码的复合式改编/毛夫国【内容提要】1981年梅阡根据鲁迅多部作品改编的话剧《咸亨酒店》,以咸亨酒店作为人物展示的窗口,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编,把“反封建”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改编也是一种研究,“反封建”主题的概括在当时的鲁迅研究中是新颖而独特的,具有积极意义。对鲁迅作品的过滤、重组与编码的复合式改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让话剧《咸亨酒店》呈现新的特质,但也带来了结构相对松散的弊端。【关 键 词】话剧《咸亨酒店》;过滤;重组;编码;复合式改编▼话剧《咸亨酒店》第一幕剧照(照片来自梅阡《咸亨酒店》,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2年版)▼
【内容提要】从小说到话剧的跨文体交流由来已久、佳作频出。改编是在文学经典的重读中发现作品价值,通过多种路径达成舞台艺术样式。小说改编话剧的过程融入了改编者的新思考,是主创对话自己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过程。这些方面决定了重构角度与力度的不同。小说的话剧改编需要在保持小说文学价值的基础上,把原著的最高任务转换成舞台上的最高任务。这涉及叙述方式、人物塑造、舞台效果等多方面内容。老舍小说的话剧改编具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发现者身份统一,整体质量高,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话剧舞台,启发我们如何开掘经典与如何创作经典。■数字媒体视野下戏剧的试演、沉浸与缝隙——从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讲起/幸 洁【内容提要】本文以克里斯蒂安·陆帕导演的话剧《狂人日记》为例,从“试演”概念出发,结合该剧的观众观剧体验和数字媒体运用,分析戏剧通过数字媒体影像将现代社会精神生活外化和客体化的过程,以及戏剧与观众交互和传唤的多层空间叙事,试图展现在数字媒体时代戏剧从时间叙事向空间叙事、从文学叙述向数据库构建的转变,重新定义了戏剧观演的交互和沉浸的可能性。【关 键 词】《狂人日记》;数字媒体;戏剧;试演;沉浸;缝隙
■京味、京情、京风及其新品质——2012至2022年北京文艺述略/王一川【内容提要】北京文艺在2012至2022年的十年间展开了新面貌。这里从京味文艺、京情文艺和京风文艺三个层面去观察。京味文艺以北京话为底蕴而传达北京市井民俗味道,体现了忆旧时与开新篇两种趋向。京情文艺讲述发生在北京地缘环境中的世情百态,突出当代多元生活景观。京风文艺讲述身在北京的作者内心生发的远不限于北京地缘环境的各种生活想象,发现这个时代中国和世界的宽阔且深厚的精神风貌。上述三方面有个共同点,即体现“北京眼”的独特穿透力,传达出溯源返心的新品质。【关 键 词】京味文艺;京情文艺;京风文艺;北京眼;溯源返心
■论京剧《壮别》的文本经典性和表演独创性——兼谈其创演始末/张正贵 石善明
【内容提要】京剧《壮别》一折以其剧诗化的文本风格,独创性的表演特点和诞生、夭折、重生、流传的传奇性色彩,在当代京剧文学史、创作史、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一席。该折的成功既有偶然机缘,更具必然规律,全面研析其成为当代经典的缘由对于当前京剧乃至戏曲艺术的传承、创作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关 键 词】《壮别》;剧诗化;创造性转化;气质为王;叶少兰
■艺术感与真实感的水乳交融——以《何文秀》为例谈尹小芳的表演艺术/李声凤【内容提要】越剧表演艺术家尹小芳的表演将话剧之内心体验与戏曲之程式表达融会贯通,如在1980年复排的尹派名剧《何文秀》中,她充分运用了台步、亮相、眼神、身段、唱腔等戏曲表现手法,以出色的构思、精到的细节、细腻的舞台虚拟表演刻画出何文秀复杂的心绪和丰富的情感,展现出人物内心的戏剧张力,营造出既具喜剧效果,又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在塑造人物时能充分将艺术的审美性与生活的真实感融为一体,是她表演艺术最动人的魅力之所在。
■宋元艺术典范的形成与当代展示:以天津博物馆“再现高峰——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为例/张 伟【内容提要】宋元时期各种艺术蓬勃发展,堪称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高峰期。此后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通过历代藏家筛选、品评成为后世追摹的艺术典范,成为今日人们回望宋元艺术高峰的载体。2023年1月,天津博物馆主办的“再现高峰——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开展,该展以宋元时期瓷器、玉器、铜器、书画等各类文物,展现高度繁荣的文化艺术高峰。本文通过展览中的文物探讨这些艺术典范在历史中如何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天津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艺术典范的实践过程。【关 键 词】天津博物馆;宋元;宋韵;艺术典范;策展
■巡天遥看一千河——太空科幻片的太空舱叙事及其空间转向/张斌 隋雨洋
【内容提要】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太空科幻片叙事产生了空间转向,不仅表现在叙事空间转向太空舱,而且太空舱空间成为电影叙事中的重要情节结构与元素。这一转向的深层逻辑是制作技术的进步、后现代技术哲学的反思、类型电影叙事发展的规律、意识形态变迁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对太空科幻片类型的反叛与延伸,进一步扩展了太空科幻片类型叙事的边界。【关 键 词】太空舱;空间转向;空间叙事;太空科幻片
■“电影解说”短视频的话语结构及受众导向——基于悬疑类“电影解说”短视频账号的实证分析/徐海龙【内容提要】电影短视频本应成为电影原片与受众之间的引导中介,但当前大量“电影解说”短视频通过对原影片内容的抽取、缩编以及个性化解说,建构了具有表层知识性和猎奇性的“微故事”文本,导致受众对悬疑片的体验从“悬疑”降格为“惊奇”,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受众完整、常速观看原影片的欲望。【关 键 词】“电影解说”短视频;悬疑片;受众导向
■作为情感媒介的山水——丰子恺抗战时期风景漫画中的反战与乡愁/庄沐杨
【内容提要】丰子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传统文人山水画的方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风景漫画。当前学界并未对这些以自然山水为主题的风景漫画进行深入分析,而澳大利亚学者白杰明认为这类作品是丰子恺向买家趣味妥协的产物。然而,这批风景漫画称得上是丰子恺后期绘画的一大主导类型,从全面抗战爆发开始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都坚持创作此类作品。本文分析了丰子恺战时风景漫画中反复出现的山水母题,认为这些山水风景事实上是作为情感媒介在发挥作用。在继承其“感想与写生”的漫画美学理念之余,丰子恺在其战时风景漫画中寄托的是自己反战与乡愁的情感。▼丰子恺《警报作媒人》 彩色漫画 32cm×23cm 1939▼
■一场多元现代性的实验——张光宇《西游漫记》的图像范式比较分析/宋佳益【内容提要】张光宇是我国装饰艺术大家,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和开创者,《西游漫记》是其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品,饱含丰富的时代精神和多元、先锋的美学意义。本文试以多元现代性的视角,分析《西游漫记》中包纳的文化、美学、技术和艺术思潮与实验,并通过图像学之比较研究方法,横向探究这部作品与当时处于国际先锋艺术潮流中的未来城市想象图式、超现实主义蒙太奇和视错觉手法、现代主义工业化景观以及拉美左翼艺术实验之间的紧密关系,从更细致的艺术史、图像史和视觉文化史层面揭示张光宇作品中兼收并蓄的创作精神,并理解这位装饰艺术大家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践“古为今用”“西为中用”的艺术改造和发扬路径。【关 键 词】装饰艺术;多元现代性;国际化;民间艺术;左翼▼张光宇《西游漫记》第五回“阿房行宫迷八戒 梦得快乐困悟空” 1945▼
【内容提要】1934年,黄尧应上海《新闻报》要求,创作了名叫“牛鼻子”的漫画人物,一时间风靡全国,黄尧对“牛鼻子”这一漫画形象的处理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文化对中国的认知方式,这也是中国人以自我形塑的方式重建文化自信与独立的一次尝试。“牛鼻子”这个漫画人物的制作过程及其影响,反映了中国在战争年代与现代化初期面对政治困境的反应及其衍生出的多层次社会文化心理。它也是现代国民形象意识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等时代元素在视觉文化上的投射,“牛鼻子”作为中国国民形象的正面形塑,体现了试图扭转文化自信缺失状况的努力。
新媒体编辑:赵金领
审核:孙茂利
终审:王瑜瑜